電話:400-023-2339
手機:133-2027-1718
郵箱:
網址:www.shiguangqiang.cn
地址:重慶市渝北區兩港大道188號國盛.IEC 5幢1單元4F-3
精益生產方式是目前全球企業公認的以低成本生產出高的品質的管理運營方式,精益生產是一套系統完整、邏輯清晰的管理模式。它應用于制造業,今天已經延伸應用到各行各業 然而一些企業推廣與實施后并未取到預期效果,導致精益生產流于形式甚至失敗。精益生產在推行過程中,應注意些什么問題而預防推行失敗呢?
由精卓咨詢精益生產專家總結實施精益失敗的十個方面,大家一起交流和探討。希望能給正在推行精益管理或打算推進精益管理的企業以及朋友提供一些借鑒和幫助。
一、精益生產失敗原因:
①思想觀念未轉變
導入精益生產前沒有端正思想,導致導入前的期望與導入后的實際狀況產生落差。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也使許多企業在精益管理推行中夭折。企業領導者想快速把企業做好、做賺錢,思路本身是對的,選擇精益管理也是非常正確的。沖著“利”去,容易讓企業領導者者在推行過程中被個體效率誘惑而忽視了整體效率;只看到短期利益而忽視了長期利益;只看到企業的利益而忽視員工利益的共同成長與社會責任。
②人才培養不夠重視
很多民營企業不重視人才培養的原因在于,管理者認為底下的員工就那點水平,很難提高,不想投入時間。但我想說,企業的成長是源于員工成長的紅利,當一個企業的員工沒有成長,管理者也不幫助員工成長,那么企業面臨的瓶頸一定是管理,包含生產管理、供應鏈管理、質量管理、設備管理、工程管理等等一切管理,而這些管理直接決定了企業運營的水平。
③不系統,只是點對點的改善
部分企業的精益改善確實是點對點的改善,相當缺乏系統。不少企業里面的改善,都是某個部門在推,并非全員參與,甚至管理者都未參與,這樣的精益推行注定失敗,甚至可以說是勞命傷財,還不如不搞。
④全員沒有形成共識
作為新來的管理方法,很多企業高層知道這個概念后,總想拿到自己的企業來推行,因為面對市場的紅海,效益很難在銷售額上得到快速提升。企業需要做好成本管理,唯有花在內部降低成本上了。但是,花了大力氣引進之后,公司上下沒有達成共識,精益生產變成高層的口號,雖然經過簡單的宣導和培訓,下面員工仍然茫然無措,徒增成本。
⑤缺乏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術人才
精益生產從發現問題到分析問題再到解決問題,整個鏈中需要一些專業的人掌握與應用一些專業工具,能夠快速為員工解決遇到的問題。而大多數企業因為內外部各種制約因素的影響,人力資源整體知識儲備難以滿足這種需求。
有了簡單的培訓和宣導,掛了很多橫幅,請來了專業人士進行教導。結果呢,員工不知道怎么去實行,無論是減少浪費等簡單的措施。因為他們在短期內還是缺乏專業的知識,也沒有足夠的認識,他們依然不懂具體的怎么實施,也不懂為什么這么。
⑥對咨詢顧問依賴思想嚴重,期望過高
引進顧問,要認識到顧問以引導傳授管理專業知識為主,需要公司內部自己發動全員參與學習,并配合準時完成顧問安排的工作,在顧問輔導時要踴躍主動提出問題與心得。要了解顧問更多只是扮演催化角色(教練),落實需要內部熱忱參與,使推動變革的人成為企業發展需要的人才。要清楚公司的管理人員才是解決方案的決策者,顧問只是醫生,只管診斷開藥并提供保健建議,企業自身身體的強健還需有問題時按時吃藥,平時加強身體鍛煉。
許多企業,對精益有很高的熱情,推行時將一腔熱血都寄托在顧問身上。這時的角色定位要明確,“內因起決定作用,外因起輔助作用”,顧問是外因,企業的管理層是內因。顧問會受到以前的工作背景、行業背景、輔導經歷、擅長領域、項目團隊構成、企業診斷后的認知、甚至是項目的個人利益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提供出來的解決方案與企業當前條件下現實可行性之間存在一定的偏差。要了解企業實際情況的永遠是企業自身。
⑦精益推行的作用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
一是對精益改善項目缺乏有效的管理與控制,對項目以及子項目進展的過程與進度掌握不夠,缺乏現場了解,更多只參加會議或看報告,沒有針對改善現場進行評核。
二是,對改善團隊的輔導,不是流于純粹的精益理論教條式灌輸,無法跟現場結合起來,甚至推進室人員為了項目的進度。直接深入下去負責具體的改善案的執行,使得項目成員的相關能力缺乏鍛煉,阻礙人才養成。
三是,精益是個持久戰的過程,推進室應該有非常具體可執行的規劃,讓工廠內的精益推進活動保持持久活力。讀書會、競賽、演講、問卷調查、報刊雜志、發表會、內部網站、知識庫等活動都是調動大家很好的方式。山不過來,我過去。不要去左右別人,要想方設法去影響別人。導致資源以及項目范圍,改善深入度等都受到很大影響。要明確精益推進室在項目進行過程中是扮演引導、組織、
⑧推行精益沒有跟績效管理相結合
推行的改善項目是否符合企業與組織的目標,是否有完整的績效管理體系支撐精益項目的展開。績效考核指標是績效整合管理的基礎。各單位制定的KPI須直接或間接承接整體目標與愿景,中基層主管要學習訂定KPI及相關計算,進而對自己部門KPI差異源流確實掌握并展開改善。績效考核要針對團隊而非個人,KPI要符合Smart原則,要采取正確的方式來掌握每時、每班、每日、每月的績效動態。結合績效做好激勵措施,“沒有激勵就沒有響應”!
133-2027-1718
全國服務熱線:400-023-2339
業 務 部 電話:133-2027-1718
重慶市渝北區兩港大道188號國盛.IEC 5幢1單元4F-3